-
营养知识 ll中医ll温热病说的由来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22:56 点击次数:151图片
365建站九州香主耕杏林
余既取《难经》“伤寒有五”之文,明仲景撰用《难经》之意,凡温热之治,即当求诸伤寒之论者无疑义矣。而其“二曰伤寒”与“四曰热病”、“五曰温病”,则伤寒自是伤寒,温热自是温热,正有不可不辨者。而余谓此亦最易辨也。
何以辨之?则仍辨以《伤寒论》太阳、阳明两经之证。以经言之,太阳在外,阳明在内;以证言之,太阳为表,阳明为里。伤寒由表入里,其始仅为太阳证。温热由里出表,其始即为阳明证。苟非能识伤寒,何由而识温热?苟非能识伤寒之治,何由而识温热之治?人苟于太阳、阳明之部位,既从两经历历辨之,再勘定其人之所病,或仅在于太阳,或已在于阳明,而寒与温之分途,自截然而不爽。故必能识伤寒,而后能识温热也。用药之法,伤寒起自太阳,惟辛温始可散邪,不得早用辛凉;温热起自阳明,惟辛凉始可达邪,不得仍用辛温。寒与温皆称汗病,病之初皆当汗解。而辛温之与辛凉则有一定之分际,而不可混者。故必能识伤寒之治,而后能识温热之治也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且夫《伤寒论》之有青龙、白虎也,盖因伤寒初起,失用温散,寒邪内传,便成温热。治必改就寒凉,故两方并用石膏,而其分则在一用桂、麻,一不用桂、麻。有桂、麻者,不可用于温热病专属阳明之候,但可用于伤寒病欲转阳明之候。无桂、麻者,则即可用于伤寒病已入阳明之侯,即可用于温热病发自阳明之候,盖其时阴为热伤,伤津伤液,惟寒凉之撤热力始足以救阴。
热之不撤,阴即有不克保者。所以芩、连、膏、黄,皆以治温,非以治寒。只除去起首桂、麻二物,则《伤寒论》中方大半皆治温治热方矣。凡伤寒发热者不渴,如服桂枝汤已而渴,服柴胡汤已而渴,不恶寒反恶热,始初恶寒,一热而不复恶寒。凡伤寒欲解时,寒去而热亦罢。若寒去热不罢,汗出仍热而脉躁疾,皆温病之的候也。病之始自阳明者为温,即始自太阳而已入阳明者亦为温。是故太阳病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为温病。此一条本以“太阳病发热”五字为句,以“而渴不恶寒者”六字为句。
盖上五字为太阳,而下之“渴不恶寒”即阳明也。又太阳病,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脉促者,表未解也。喘而汗出者,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。此一条,桂枝证本太阳病,而以医误下,遂入阳明。盖上六字为太阳,而下之脉促,喘汗即阳明也。观此两条之渴也,喘也,汗也,脉促也,不恶寒也,皆属温热,即皆属阳明。而条首仍冠以“太阳”字者,正令人于“渴”、“利”等字,知其病之已从太阳传入阳明,急当专就阳明治也。若因其上有“太阳”字,仍作太阳观,仍用太阳方,或并认作太阴病者,皆非能识温热者也。
温热之病为阳明证,证在《伤寒论》中,方亦不在《伤寒论》外,本不难辨。自夫人以论外之瘟疫作论中之温热,惟恐瘟疫与伤寒混,适将温热与瘟疫混,反将温热与伤寒混。伤寒、温热、瘟疫,三者愈辨愈不清矣。
是故欲得温热之真,必先严瘟疫之界,乃能知伤寒之论本自有温热之方。凡病之里巷相传,长幼相似,其小者,如目赤,颐肿,咽痛,咳嗽之类,常常有之,属温者多。其大者,变起仓猝,一发莫制,有不定其病之为寒为温者,众人传染如徭役然,因其传染,乃名为疫。若病只一身,即在同室侍疾之人亦不传染,则温为温病,热为热病。
其初传与伤寒之太阳异,其中传与伤寒之阳明同。既不传染,即不得以疫名。乃人皆以病之传染者始谓之温,而反以不传染之温病独不得用桂、麻、青龙者,仍狃于伤寒二字而用桂、麻、青龙之方,十治九误。所以欲明温热者,必与伤寒辨,而尤必先与瘟疫辨。与瘟疫辨者无他,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。
明乎传染之有寒有热者为瘟疫,即知不传染而有热无寒者为温病。其所以异于瘟疫者,只在此不传染之三字。其所以异于伤寒者,亦只在不用桂、麻、青龙之三方。此外则与伤寒病寒既成温而后病无少异,方亦无不同。
凡温病之宜用葛根芩连汤、白虎汤、诸承气汤,及凡为清法所治者,病在论中,方亦在论中。知病之如是者,即谓之温,乃不以病之传染者,始谓之温,而反以温病之不传染者,仍用桂、麻、青龙之法矣。质而言之,温病者,阳明也。
《伤寒论》注以成氏为最先,成氏只有阳明也,三字包扫一切,言简而明。他若葛稚川以葱豉汤治温,而云伤寒有数种,庸工皆不能辩。刘守真以升麻葛根汤治温,而云伤寒曰大病,以其为害之大也。夫治温而曰伤寒有数种,治温而曰大病之伤寒,则知前人之通称伤寒者,由来已久。
然苟不先严瘟疫之界,即不能得温热之真。柯韵伯曰:温热利害只在一人,瘟疫利害祸延乡里。今人不分温热瘟疫,以辞害义矣。周禹载曰:一人受之,则谓之温。一方受之,则谓之疫。薛一瓢曰:江西才宏笔肆,而论温自呈败缺。温、瘟二证,绝无界限,人不知其牵混也。
黄坤载曰:温病者,一人之病,非众人所同病。其州里传染,众人同病者,谓之疫疠。只此数语,分别温、瘟,病者可以蒙其福,学者可以受其益。解人不当如是耶?故比年以来,人每以温之何以别于伤寒者问余,必先以温之所以别于瘟疫者对。而凡昔之愈辨愈不清者,庶几自此而一清乎。
温热之屡变而乱其真也。由于伤寒之一变而失其传,风寒诸病由太阳入阳明者,有《伤寒论》在,尚且各自为说。至温热,而漫以为仲景所未言,更不妨别出已见。每先将温病移入他经,或且移作他证,如奕棋然,直无一局之同者。
若喻嘉言移其病于少阴肾,周禹载移其病于少阳胆,舒驰远移其病于太阴脾,顾景文移其病于太阴肺,遂移其病于厥阴心包,秦皇士移其病于南方,吴鞠通移其病于上焦,陈素中、杨栗山移其病为杂气,章虚谷、王孟英移其病为外感。尤其甚者,则张介宾、张石顽、以及戴天章辈,皆移其病为瘟疫,而石顽又移其病为夹阴。娓娓动听,亦若各有一理也者。而不知阳明为成温之薮,古来皆无异说,皆以《伤寒论》阳明方为治。自夫人欲废阳明方,故必先将阳明病移出阳明外,非余之故为訾议也。苟其不然,则东扯西拽者,何以必将千古相传之定法弁毛弃之哉。禹谟曰:宥过无大,刑故无小。不知而移之,出于无心也。过也,犹可恕也。知而移之,出于有心也,故也不可言也。
潜窥其隐,恐尚不仅为明昧之分。后有作者,或更别有移法,总欲令世人不知有仲景,而乐就其简便之门、新奇之说耳。然此皆将温病移出阳明外者,更有明知其在阳明,亦必谓不可用伤寒方,而自制一二味药,以为此非仲景所知。其实除此一二味,则仍不离《伤寒论》之葛根、膏、黄。
试一问黄坤载、杨栗山辈,于青萍、蚕、蝉外所用何药,即可见矣。此则暗袭伤寒方,而即明斥《伤寒论》,又以不移为移者也。吾愿任斯道之君子,毋为移字诀所误,看得仲景书只宜于寒,而疑伤寒之方真不可用于温热之病,则吾道之幸,亦病家之幸也。爰为选方如下,仍是诸家所用药,不过彼暗而此明耳。
原文链接: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_7VlNRGp4wD8FFEcZbK58A
(发表於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富力湾小区)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